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网站总目 > 新闻资讯 > 江滩新闻 > >青山江滩生态有多好?鸟儿们最有发言权...

 

青山江滩生态有多好?鸟儿们最有发言权...

2021-02-01 15:59:28   来源:   点击:

漫步江滩

 
耳边总能回响起鸟儿们轻快的鸣叫声
 
掂起脚尖,缓慢靠近
 
刚想要一探究竟
 
它们就哗啦一下飞走了
 
 
直到前不久
 
滩妹儿在青山江滩偶遇一位鸟类摄影师
 
才终于揭开了那些栖息在江滩里
 
鸟儿们的神秘面纱
 
 
鸟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,因此科学家把鸟类作为“一个地方生态指标环境是否合格的衡量指示者”。
 
青山江滩是武汉市首个“江、滩、城”三位一体的生态江滩,也是湖北省首个“海绵”江滩,同时还是武汉绿化占比最高的江滩。
 
在这里栖息的鸟儿们,不仅见证了江滩的发展与变迁,也用【脚】给江滩的生态环境投上了宝贵的一票。
 
今天,我们就跟随资深鸟类摄影师金瑞生老师的镜头,了解一下青山江滩里的那些鸟儿们吧~
 
 
普通翠鸟
 
 
小型鸟类,体长16-17厘米,翼展24-26厘米,体重40-45克。
 
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。但体型较小,体色较淡,耳覆羽棕色,翅和尾较蓝,下体较红褐,耳后有一白斑。
 
捕鱼本领很强,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、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、溪涧、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。
 
留鸟(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,不随季节迁徙的鸟),常单独或成对活动。
 
 
银喉长尾山雀
 
 
常见的森林鸟类之一,共有19个亚种,是罗马尼亚的国鸟。
 
体型纤小,全长10.8-13.1厘米,翅长5.2-6.0厘米,尾长6.0-7.8厘米。
 
该鸟头顶羽毛较丰满且甚发达,体羽蓬松呈绒毛状,头顶、背部、两翼和尾羽呈现黑色或灰色,下体纯白或淡灰棕色,向后沾葡萄红色,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块斑,尾羽长度多超过头体长。
 
行动敏捷,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,多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。
 
留鸟,部分冬季游荡。
 
秋季成小家族游荡,至冬季可汇成多达100只的较大群体。
 
它们虽很小巧,但若为了保护巢区和幼雏攻击入侵者,则异常凶猛。
 
 
黄腹山雀
 
 
小型鸟类,体长9~11厘米。在中国分布广泛,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。
 
雄鸟头和上背黑色,脸颊和后颈各具一白色块斑,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。
 
雌鸟上体灰绿色,颏、喉、颊和耳羽灰白色,其余下体淡黄色绿色。
 
单独、成对或成小群,有时与其他种类混群。
 
留鸟,部分游荡。
 
叫声似灰蓝山雀。高音的嘁嘁喳喳声像极了责骂声。复杂鸣声包括高调颤音。
 
 
红胁蓝尾鸲( qú)
 
 
小型鸟类,体长13-15厘米。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。
 
俗名:蓝点冈子、蓝尾巴根子、蓝尾杰、蓝尾欧鸲。
 
雄鸟上体蓝色,眉纹白;亚成鸟及雌鸟褐色,尾蓝。
 
雌鸟与雌性蓝尾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,而非喉全白,两胁橘黄而非皮黄。
 
既是夏候鸟,也是冬候鸟。
 
在中国主要繁殖于东北和西南地区,越冬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。
 
 
北红尾鸲
 
 
小型鸟类,体长13-15厘米。主要以昆虫为食,其中约80%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。
 
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,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,腰、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,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。
 
雌鸟上体橄榄褐色,两翅黑褐色具白斑,眼圈微白,下体暗黄褐色。 
 
主要栖息于山地、森林、河谷、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。
 
北红尾鸲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和部分冬候鸟。
 
 
褐头鹪( jiāo)莺
 
 
共有10个亚种。小型鸟类,体长11-14厘米。
 
夏羽上体灰褐色,头顶较深,额沾棕,具一短的棕白色眉纹,飞羽褐色,羽缘红棕色。
 
尾长呈凸状,外侧尾羽依次向中央尾羽明显缩短、灰褐色具不明显的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。下体淡皮黄白色。
 
冬羽尾较长,上体红棕褐色,下体淡棕色。
 
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、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农田耕地、果园和村庄附近的草地和灌丛中。
 
留鸟,常单独或成对活动,偶尔亦见成小群。
 
 
斑文鸟
 
 
小型鸟类,体长10-12厘米。
 
嘴粗厚黑褐色,上体褐色,下背和尾上覆羽羽缘白色形成白色鳞状斑,尾橄榄黄色。颏、喉暗栗褐色,其余下体白色具明显的暗红褐色鳞状斑。
 
 
留鸟,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,多成群,常成20-30只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活动和觅食。


 
以谷粒等农作物为食,也吃草子和其他野生植物果实与种子,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。
 
 
红头长尾山雀
 
 
小型鸟类,体长9.5-11厘米。头顶栗红色,背蓝灰色,尾长呈凸状,外侧尾羽具楔形白斑。
 
颏、喉白色、喉中部具黑色块斑,胸、腹白色或淡棕黄色,胸腹白色者具栗色胸带和两胁栗色。
 
一种山林留鸟,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,也见于果园、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。
 
 
种群数量较丰富,又主要以昆虫为食,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。
 
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 
 
戴胜
 
 
共有8个亚种,是以色列国鸟。
 
戴胜鸟的外形极其独特,头顶五彩羽毛,尖长细窄的小嘴,错落有致的羽纹、机警耿直的禀性,忠贞不渝的习性,使得它自古以来就成为了宗教和传说中的象征物之一。
 
不同亚种体长26-28厘米,翼展42-46厘米,体重55-80克。
 
主要分布在欧洲、亚洲和北非地区,在中国有广泛分布。
 
栖息于山地、平原、森林、林缘、路边、河谷、农田、草地、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,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。
 
 
小星头啄木鸟
 
 
是啄木鸟科、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,体长12-17厘米。
 
额、头顶至枕灰褐色,雄鸟枕两侧各有一深红色小纵斑。
 
颊纹和眉纹白色,翕和颈侧具白斑,其余上体黑色,具白色横斑。翅黑色而具白色斑点。喉白色,其余下体污白色,具黑褐色纵纹。
 
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、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内。
 
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,繁殖后期亦见3-5只的家族群。
 
以各类昆虫和幼虫为食,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。
 
平时鸣声低沉而单调,似“zhā”,叫声喧闹, 尖声的“khit”或“khit-khit-khit”和不停顿的“kzz-kzz”声及敲击声。
 
 
斑姬啄木鸟

 
背至尾上覆羽橄榄绿色,两翅暗褐色,外缘沾黄绿色,翼缘近白色,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表面同背。
 
尾羽黑色,中央一对尾羽内侧白色或黄白色,外侧3对尾羽有宽阔的斜行白色或淡黄白色次端斑。
 
虹膜褐色或红褐色,嘴和脚铅褐色或灰黑色。
 

 
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,也出现于中山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。
 
常单独活动,多在地上或树枝上觅食,较少像其它啄木鸟那样在树干攀缘。
 
 
 
黑喉石鵖(bī)
 
 
别名黑喉石即、谷尾鸟、石栖鸟等。为鹟科、石鵖属的鸟类,是一种分布广、适应性强的灌丛草地鸟类。
 
黑喉石鵖中等体型的黑、白及赤褐色石鵖。
 
雄鸟头部、喉部及飞羽黑色,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,腰白,胸棕色。
 
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,喉部浅白色。
 
常单独或成对活动,一般营巢于林缘草甸中的小树、灌木下的塔头苔草丛中或倒木树洞中。
 
主要以昆虫为食,也食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。
 
 
 
红尾水鸲
 
 
小型鸟类,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;翅黑褐色;尾羽和尾的上、下覆羽均栗红色。
 
雌鸟上体灰褐色;翅褐色,具两道白色点状斑;尾羽白色、端部及羽缘褐色;尾的上、下覆羽纯白;下体灰色,杂以不规则的白色细斑。
 
 
主要栖息于山地溪流与河谷沿岸,尤以多石的林间或林缘地带的溪流沿岸较常见。
 
主要以昆虫为食,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。
 
常边飞边发出’吱-吱’的鸣叫声,声音单调清脆。
 
 
黄鹂
 

 
中型鸣禽,著名食虫益鸟,鸣声悦耳动听,体羽鲜丽,多为黄、红、黑等色的组合,雌鸟与幼鸟多具条纹。
 
耳熟能详的诗句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”中的黄鹂,说的就是它了。
 
黄鹂胆小,不易见于树顶,但能听到其响亮刺耳的鸣声而判知其所在。
 
主要见于温暖地区,于林地、花园觅食昆虫,某些种亦食果实。
 
大多为留鸟,少数种群有迁徙行为。
 
 
四声杜鹃
 
 
中型鸟类,体长31-34厘米。杂食性,啄食松毛虫、金龟甲及其他昆虫,也吃植物种子。
 
头顶和后颈暗灰色;头侧浅灰,眼先、颏、喉和上胸等色更浅 ;
 
上体余部和两翅表面深褐色 ;尾与背同色,但近端处具一道宽黑斑。
 
游动性较大,无固定的居留地。性机警,受惊后迅速起飞。
 
常隐栖树林间,平时不易见到。叫声格外洪亮,四声一度,音拟“快快布谷”。
 
 
中国寿带鸟
 
 
别名长尾鹟、练鹊、绶带鸟、赭练鹊等。
 
体态美丽,雄鸟有两种色形,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,头﹑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辉光,身体其余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。
 
雌鸟较雄鸟短小。最主要特征是雄性有着非常长的两条中央尾羽。长达身体的四、五倍,形似绶带,故名。
 
到了老年,鸟的全身羽毛成为白色,拖着白色的长尾,飞翔于林间,因而又称之为一枝花。
 
性羞怯,常单独或成对活动,偶尔也见3-5只成群。
 
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。
 
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,部分在广东、广西和香港越冬。
 
 
 
棕背伯劳
 
 
中型鸣禽,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,体长23-28厘米。
 
喙粗壮而侧扁,先端具利钩和齿突,嘴须发达;翅短圆;尾长,圆形或楔形;跗跖强健,趾具钩爪。
 
头大,背棕红色。尾长、黑色,外侧尾羽皮黄褐色。
 
两翅黑色具白色翼斑,额、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灰色、具黑色贯眼纹。下体颏、喉白色,其余下体棕白色。
 
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,夏季可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。
 
肉食性鸟类,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
 
其声似‘zhigia-zhigia-zhigia-zhiga’不断重复的哨音,并能模仿红嘴相思鸟、黄鹂等其他鸟类的鸣叫声,鸣声悠扬、婉转悦耳。
 
看不出来,还是一个模仿小天才呀。
 
 
虎纹伯劳
 
 
全长165毫米左右,分布于亚洲多国。
 
雄鸟,头顶至上背青灰色;自前额基部、眼先向后,经头侧过眼达于耳区,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;
 
肩、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内侧翅覆羽为栗褐色,各羽具数条黑色鳞状斑,使整体显现密集的黑色横斑。
 
雌性成鸟:额基黑色斑较小;眼先和眉纹暗灰白色;胸侧及两胁白色,杂有黑褐色横斑;
 
余部与雄鸟相似,但羽色不及雄鸟鲜亮。
 
一般栖息于树林、分布自平原至丘陵、山地,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。
 
性凶猛,不仅捕虫为食,还会袭击小鸟和鼠类。食物中绝大部分是害虫。
 
 
黑鹳

 
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,白俄罗斯国鸟。
 
迁徙鸟,性孤独,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。不善鸣叫,活动室悄然无声。
 
体态优美,体色鲜明,活动敏捷,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。
 
成鸟的体长为1-1.2米,体重2-3千克;嘴长而粗壮,头、颈、脚均甚长,嘴和脚红色。
 
 
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,其余都是黑色,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,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。
 
以鱼为主食,也捕食其它小动物。栖息于河流沿岸、沼泽山区溪流附近,有沿用旧巢的习性。
 
 
图:金瑞生(左一)获尼康(中国)照片“优秀奖”
 

 
本文的鸟图均为金瑞生老师在青山江滩拍摄。
 
金瑞生是一位资深鸟类摄影师,有10年拍鸟经历。
 
退休前,他兴趣广泛,曾是书法家协会会员,围棋业余二段,太极拳教练,国内资深音响发烧友等。
 
2011年第一次拍到紅胁蓝尾鸲。一时间,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惊喜、兴奋、激动涌上心头,自此一头扎进了鸟儿的世界。先后到湖北境内,内蒙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等地拍鸟。
 
 
下次再到江滩偶遇这些可爱的鸟儿时,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~